当蜜雪冰城在印尼被称作“占领空屋的天使”时,中国茶饮品牌的东南亚扩张已进入白热化阶段。从霸王茶姬借力马来西亚拿督的“资源绑定”,到沪上阿姨以价格差打造“平替人设”,这场看似热闹的“抢滩战”,实则是一场精密的商业谈判博弈。中国茶饮品牌集体南下的背后,这场始于2024年的东南亚茶饮暗战已升级为多维谈判博弈。
一、谈判困局:信息差与价值观的碰撞
中国茶饮品牌进入东南亚时,面临的首要矛盾是需求错位。以马来西亚为例,当霸王茶姬以RM18-28元(约人民币28-45元)的高端定位切入市场时,本地消费者早已习惯Tealive品牌RM10-18元的“加油站奶茶”。这种价格带的错配,恰如李力刚所言:“谈判的最大难点,是误将己方优势当作对方痛点”。霸王茶姬初期执着于“东方星巴克”的品牌叙事,却忽略了东南亚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敏感,导致其马来西亚门店七年仅拓至130家,而蜜雪冰城在印尼两年半便开出2600家店。
更深层的冲突在于文化价值观的对抗。蜜雪冰城初入越南时,四个人的团队“吃越南菜、学越南话”,用平视视角融入当地;而某品牌在印尼强推“中国式管理”,因克扣员工工资引发本土团队集体离职。这印证了谈判前期布局的核心——处理心情先于处理事情。品牌若带着“降维打击”的心态入场,再完美的商业计划也会败给文化隔阂。
二、破局之道:从“黑白脸”到“纵横捭阖”
在这场博弈中,头部品牌展现了截然不同的谈判策略:
1. 蜜雪冰城的“劣势谈判术”:以5元柠檬水的极致低价切入印尼,看似“示弱”,实则通过供应链规模摊薄成本,用“红白脸”策略(低价产品吸引消费者+高毛利冰淇淋提升利润)实现日均16000元的商场店营收。
2. 沪上阿姨的“均势博弈”:在马来西亚以RM15-23元的价格带卡位,既避开Tealive的性价比围攻,又以“霸王茶姬平替”的标签分流高端客群,通过产品组合(咖啡+酸奶)制造差异化价值。
3. 霸王茶姬的“冲突转化”:面对马来西亚市场增长瓶颈,其推出副牌“第二杯茶”主攻纯茶赛道,用“妥协方案”换取新增长曲线,同时借李宗伟等本土名流背书,重塑品牌信任。
这些策略暗合李力刚的“纵横捭阖”之术——用空间换时间,用局部让步换全局利益。当蜜雪冰城在越南遭遇山寨品牌“冰雪”围攻时,并未正面开战,而是加速供应链本土化,将原料成本再降15%,用“成本护城河”逼退模仿者。
三、终局启示:谈判的本质是价值共振
东南亚茶饮混战的终局,揭示了商业谈判的终极法则:真正的赢家从不追求单方面胜利,而是创造共同价值。当霸王茶姬因加盟商诈骗纠纷陷入信任危机时,其迅速推出“加盟商盈利保障计划”,通过总部直营示范店数据透明化,重新激活加盟商信心,将对抗转化为共同目标。
反观茶饮行业的未来,当价格战触及底线(蜜雪冰城净利率仅4.3%),品牌的胜负手将回归“需求激发”。正如李宗伟入股霸王茶姬并非单纯资本运作,而是看中其“茶马古道”文化叙事与马来西亚华人群体的情感共鸣。“最高明的谈判,是让对手主动成为你的故事讲述者。
本文为李力刚原创作品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转发,违者必究!

了解李力刚?关注李力刚微信(liligang_china),关注新浪微博 @李力刚营销谈判
或登陆:www.liligang.com 商务谈判培训网 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