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波音因质量丑闻深陷信任危机、空客产能逼近极限时,中国商飞C919却在2025年迎来关键转折——欧盟航空安全局(EASA)第四轮适航审查进入尾声,认证曙光初现。这场持续十年的博弈,恰如谈判专家李力刚所言:“谈判的本质是让对手的底牌失去意义。”
困局:技术围剿与规则陷阱
欧美对C919的阻击堪称“教科书式”谈判陷阱:先以“发动机依赖西方”为由否定其技术独立性,又以“缺乏自主航电系统”质疑安全性。这看似技术争议,实则是波音、空客为维护垄断地位发动的战术——是波音以标准制定者身份施压,空客通过供应链控制限制中国突破。
但中国商飞以供应链“去西方化”反制:国产CJ1000A发动机完成极寒测试,燃烧室自主设计打破技术封锁;航电系统国产化率从10%跃升至60%,逐步摆脱霍尼韦尔依赖。这种“技术替代”策略,恰似谈判中的“资源准备”——通过时间换空间,将对手的短期优势转化为长期成本。
破局:市场杠杆与生态重构
当欧美以为适航证能锁死C919时,中国却以6700架国内订单构建“主场优势”,并借“一带一路”打开非欧美市场。马来西亚亚航CEO现场签约、埃及将适航审批嵌入基建合作、非洲54国领空开放,27国通行证的取得让C919在欧美体系外另建生态。这种“地点选择”策略,将战场从对手规则主导的“客场”转移至己方资源密集的“主场”。
更精妙的是:中欧适航谈判加速推进之际,C919的年产能预计将达到50架,其中2025年计划下线并出厂30架,C919第二总装厂又即将开建,这一目标标志着中国航空制造业规模化发展的重大突破。波音却因中国市场份额流失被迫降价。李力刚老师认为,“谈判的最高境界是让对手主动为你铺路”,C919通过分化欧美利益联盟,将适航证争议转化为空客与波音的“内斗筹码”。
终局:时间折叠与冲突转化
C919的终极智慧在于“时空折叠策略”——用规模稀释技术短板。2025年产能将达50架,2030年计划突破200架,而波音同期交付量暴跌36%。当中国以每年200架新机需求构建内生循环时,适航证已从“市场通行证”降级为“锦上添花”的标签。
这场博弈的启示远超航空业:当技术封锁遭遇市场反制、规则霸权直面生态重构,谈判的胜负早已不在条款细节,而在谁能重构游戏规则。正如中国商飞厂房墙上那句标语——“长期奋斗,长期攻关”,真正的破局者,永远在用时间书写对手规则的失效倒计时。
本文为李力刚原创作品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转发,违者必究!

了解李力刚?关注李力刚微信(liligang_china),关注新浪微博 @李力刚营销谈判
或登陆:www.liligang.com 商务谈判培训网 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