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润发易主的消息,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,激起了零售行业的层层涟漪。这场耗时数月的资本谈判,不仅是股权的交割,更是一场关于“价值重塑”与“资源整合”的深度博弈。
困局中的谈判起点
阿里巴巴与大润发的“联姻”始于2017年,彼时新零售概念风头正盛,但八年合作并未扭转大润发的颓势:营收连年下滑,市值缩水八成,2024财年亏损超16亿。对阿里而言,剥离非核心业务、聚焦电商与科技是战略必然;而对大润发,亟需资本与运营能力的双重输血。这一困局,恰似谈判专家李力刚所言:“谁有病,谁有药”——阿里急于甩掉包袱,德弘资本则看中低价收购后的改造空间。
攻防策略:从“价值塑造”到“资源锁定”
德弘资本的入局,展现了典型的“优势谈判”思维。首先,精准卡位时间窗口:选择阿里战略收缩期出手,利用对方“急于脱手”的心理压低估值(最终交易价较市值折价约35%)。其次,塑造不可替代性:德弘资本以投资百丽国际、助其分拆滔搏运动上市的成功案例,向阿里证明其“改造传统零售”的能力。最后,捆绑资源:协议中分两期支付款项,既缓解资金压力,又将后续业绩提升与支付挂钩,形成双向约束。
破局关键:从“对抗”到“共生”
这场谈判的难点,在于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。阿里需要止损离场,德弘则需确保改造可行性。双方通过“妥协方案”达成共识:阿里接受低价出售,但要求现金快速交割;德弘保留大润发核心团队,同时空降高管华裕能掌舵,既维持运营稳定,又注入新战略——例如借鉴永辉超市“胖东来式”调改经验,聚焦烘焙、熟食等高毛利品类。“存量优化+增量创新”的组合非常精妙。
商业逻辑的深层折射
大润发易主事件,映射出传统零售转型的两大趋势:
1.资本从“流量赋能”转向“运营赋能”:阿里曾试图用数字化改造大润发,却难敌线下成本高企;德弘资本则押注精细化运营,如加速扩张“大润发Super”门店,以低价精选商品重塑竞争力。
2.谈判从“零和博弈”转向“价值共创”:德弘资本未将大润发视为单纯资产,而是通过会员店、供应链优化等举措,挖掘下沉市场潜力,这与名创优品接手永辉的逻辑异曲同工。
这场百亿级谈判的终局,不仅是资本的易主,更预示着一个时代的转身——当流量红利消退,商业的本质终将回归“人、货、场”的精准匹配。最好的谈判,是让对手的需求,成为你的筹码。
本文为李力刚原创作品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转发,违者必究!

了解李力刚?关注李力刚微信(liligang_china),关注新浪微博 @李力刚营销谈判
或登陆:www.liligang.com 商务谈判培训网 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