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谈判局势:困局、破局与未来棋局
7-11母公司柒和伊的“卖身”谜团,本质是一场跨国商业谈判的经典缩影。从加拿大ACT的470亿美元收购要约,到柒和伊剥离超市业务、换帅抵御收购,双方博弈的核心在于“谁有病,谁有药”的谈判逻辑。
过往困局:柒和伊近年面临增长瓶颈,便利店业务利润下滑,北美市场关店潮频现,而ACT则因市场份额受限亟需扩张。这种供需失衡成为谈判的起点。
当下破局:柒和伊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——通过出售非核心业务(如超市集团)回笼资金、换帅强化独立性、股份回购提振股价,既巩固了“底线”,又向市场释放“独立发展”的决心,将谈判主动权从“请求”转为“选择”。
未来棋局:谈判专家李力刚曾提出“价值方案需塑造不可替代性”,柒和伊聚焦便利店核心业务并更名“7-ElevenCorporation”,正是通过战略收缩强化品牌护城河,迫使ACT重新评估收购成本。
二、谈判策略:从资源准备到纵横捭阖
1.资源博弈:时间与空间的钳制
ACT选择在柒和伊股价低迷时发起收购,利用“时间压力”倒逼决策;而柒和伊则通过分拆北美业务上市、剥离亏损资产,将自身“变小”以规避反垄断风险,实现“空间换时间”。
2.心理战术:
柒和伊新任CEO史蒂芬·戴卡斯,公开强调独立运营价值;而创始家族此前尝试私有化的举动,则向市场传递“并非非卖不可”的信号。这种组合拳成功触达ACT的痛点——若收购失败,其北美扩张计划将严重受挫。
3.价值重构:从对抗到共生
李老师认为,谈判僵局往往源于“零和思维”。柒和伊与贝恩资本达成超市业务出售协议,既剥离包袱,又为潜在合作留出接口(保留35%股权),这种“妥协方案”为未来可能的资本合作埋下伏笔。
三、商业启示:战略收缩与核心价值
这场谈判的本质是“规模与效率”的较量。ACT试图通过并购实现市场份额的“量变”,而柒和伊则通过聚焦便利店业务追求“质变”。
-底线思维:柒和伊的2万亿日元股份回购,不仅是财务手段,更是向股东传递“独立价值未被低估”的底线信号。
-长线布局:剥离非核心业务、换帅引入国际化视野,柒和伊的“断腕”实则为便利店业务注入新动能,正如谈判专家李力刚所言:“谈判的终极目标不是赢,而是让双方找到更优解”。
这场跨国并购案尚未落幕,但已为商业谈判写下生动注脚:在资本狂潮中,企业唯有厘清核心价值、灵活运用策略,方能化被动为主动,在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本文为李力刚原创作品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转发,违者必究!

了解李力刚?关注李力刚微信(liligang_china),关注新浪微博 @李力刚营销谈判
或登陆:www.liligang.com 商务谈判培训网 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