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美国加征关税的消息让不少外贸企业老板愁眉不展。“订单少了,成本高了,利润被压缩得厉害,再这样下去,厂子都要撑不住了。”一位做家具出口的老板无奈地说。确实,关税壁垒让外贸生意越来越难做,但危机中也藏着转机——国内市场,或许就是新的出路。
其实转型内销没那么难,关键是要转变思维。李力刚老师说过:“销售不是卖产品,而是帮客户解决问题。”这句话点醒了很多人。外贸转内销,首先要搞清楚国内消费者要什么。
有个学员是做户外用品的外贸企业的,积压了几万顶帐篷。老板开始很着急,后来发现国内露营热正在兴起。他们做了三件事:第一,把英文说明书全部换成中文,还配上视频教程,像不像之前义乌老板靠DeepSeek“精通”多国语言 AI视频搞定跨国生意有点像;第二,在公园搞免费露营体验活动;第三,和亲子机构合作推出“家庭露营套餐”。结果三个月就清空了库存,还接到了新订单。
这个案例告诉我们,内销市场不是没有需求,而是需求点不同。外贸企业习惯了大批量生产,但国内消费者更看重个性化和服务。就像李力刚老师强调的,要学会“给名、给利、给法”——给产品一个好故事,给消费者实在优惠,还要教他们怎么用。
对于销售渠道的选择也很关键。很多外贸企业一上来就想进大商场,结果碰得头破血流。其实现在社交电商、社区团购都是很好的切入点。比如你是做餐具的外贸厂,可以先在小区搞“厨房美学”分享会,让主妇们现场体验产品等等。
这现条件下价格策略上更要灵活。外贸订单通常利润薄,但内销可以走差异化路线。比如那家帐篷企业,把高端款定位为“轻奢露营装备”,中端款主打“家庭实用款”,还开发了儿童专用款,价格翻了一倍照样卖得好。也做到了各线产品不同定位。
售后服务体系的搭建往往被忽视,却是建立品牌忠诚度的关键。广东有家企业为此专门开发了"管家式服务"系统:购买破壁机的用户不仅能获得免费食谱,还能预约营养师在线指导。这种增值服务使复购率提升40%,更带动周边食材销量增长。数据显示,完善售后体系的企业内销利润率平均高出同行15个百分点,印证了"服务即营销"的现代商业逻辑。
转型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,但记住:每个滞销品都是放错地方的宝藏。只要找准定位,用对方法,积压货也能变成抢手货。就像那位学员说的:“原来我们不是产品不好,而是不会卖。”现在他的企业已经成功转型,内销份额占到六成。
说到底,销售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。外贸转内销,表面看是渠道转变,实质是思维升级。放下身段,走近消费者,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,好产品自然不愁销路。
本文为李力刚原创作品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转发,违者必究!

了解李力刚?关注李力刚微信(liligang_china),关注新浪微博 @李力刚营销谈判
或登陆:www.liligang.com 商务谈判培训网 查看